今年以来,农发行惠州市分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在真学、深悟、实做上下功夫,以“两基”建设管理为抓手,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,聚焦“三农”重点领域强化金融服务,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“当先导、补短板、逆周期”职能作用,加大信贷投放力度,全力支持广东省惠州市重点项目建设和城乡发展,截至6月30日,该行累计投放各类贷款10.07亿元,同比多放2.88亿元,增幅40.06%;各项贷款余额53.22亿元,比年初净增4.53亿元,以实际行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见效。
“党建铸魂践初心 乡村振兴建新功”主题党日活动(农发行惠州市分行供)
坚持“学”字当先,在坚守信仰中汲取奋进力量。该行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纳入学习计划、制定宣贯方案、讲授专题党课,从拓深内容和丰富形式两个维度强化互动化传播和主题式体验。一是领导班子带头学。班子成员坚持先学一步、深学一层,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,截至6月末,党委会首议题学习19次,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8次,班子成员带头讲党课3次,切实把“四个意识”“四个自信”融入血液、铸入灵魂。二是干部职工常态学。认真落实“三会一课”制度,上半年全辖各党支部共召开学习会99次,主题党日活动35次,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二十大辅导读本等,持续推动干部员工在深学细悟中提高理论素养、坚定理想信念、升华觉悟境界、增强能力本领。三是多元课堂创新学。组织开展了系列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主题活动,其中包括“礼赞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”气排球比赛、“五四精神永传承 走在前列建新功”青年健步走活动、“凝心铸魂跟党走 团结奋进新征程”书法培训班、“党建铸魂践初心 乡村振兴建新功”主题党日活动等;携手惠州市智谷实业有限公司开展党建共建,进一步引领全体员工传承红色精神、厚植家国情怀,凝聚红心向党、初心永挚、积极进取、勇担使命的昂扬斗志;参观东江廉洁教育文化基地,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,提高抗腐防变能力,增强“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”的自觉等。
数据治理现场培训班(农发行惠州市分行供)
坚持“细”字贯穿,在提质增效中筑牢发展根基。该行组织认真学习总行《2023年度“两基”建设工作任务安排》,统筹谋划部署、扎实有力推进,明确工作措施,不断夯实基础管理。在加强基层建设方面,坚持全局思维、系统治理,标本兼治、长治长效,围绕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,举办“强基固本筑堡垒 凝心聚力担使命”党务工作培训班,持续做好党支部标准化、规范化建设工作,同时,找准党建和业务经营的优势点、连接点、突破点,指导辖内惠阳支行打造“七彩融情”党建品牌,发挥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;做好“不专业、不精细、不认真、不负责”问题整治工作;认真组织实施,排查问题,建立整改台账,坚持“不贰过”。在加强基础管理方面,狠抓数据质量提升,举办数据治理现场培训班,逐步提升数据报送质量;开展员工异常行为排查,深入细致进行摸排,形成了相互监督、相互约束的良好氛围;抓好常态化警示教育,进一步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;严格按照信贷全流程闭环管理要求,推行贷后管理工作制度化、常态化建设,并及时补充完善贷后管理资料;组织开展合规文化宣传,依托网格开展案件风险日常排查,提高合规意识和案防水平,持续向员工浸润根植全面风险管理理念。
厦深铁路惠州南站配套设施—惠阳区2022年度智慧停车场项目效果图(农发行惠州市分行供)
坚持“干”字为要,在金融服务中实现知行合一。始终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履职重要“阵地”,全方位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融资融智融情服务。一是把握政策主线,主动对接市委市政府、粮食局、发改局、农业农村局、交通局等地方党政部门,加大农发行政策宣讲,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,并深入企业开展走访调研活动,深入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,不断深化银企合作。二是把握发展主线,以“重点项目、重点领域、重点客户”为主要切入点,通过分层分类对接,倒排工期,深化务实交流,围绕“粮食、农地、水利、绿色”等多个领域开展工作,积极推进重点项目、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发展,加大项目储备力度,全力做好金融服务。截至6月末,今年已审批项目6个,申贷金额12.51亿元。三是把握投放主线,持续加大加快对重点项目的营销和信贷投放力度,做到早介入谋划、早审批落地、早投放见效。仅在6月最后一周内,投放城乡一体化项目贷款、地方储备粮油贷款等7笔贷款共1.34亿元,在筑牢国家粮食安全“压舱石”、提升惠州市粮食存储能力、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和改善老百姓用水难的现状、助力当地红色文教项目建设、打好“投贷联动”“组合拳”方式缓解周边居民密集区和商业密集区停车难问题等方面赋新能,着力推动乡村振兴事业蓬勃发展。
千川汇海阔,风好正扬帆。下一步,农发行惠州市分行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,坚持“服务乡村振兴的银行”的战略定位,精准施策,快干实干,不断加大对“三农”工作的支持力度,持续向乡村振兴领域输送政策性金融“血液”,为推动惠州市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活力。(叶昱琳)